武漢解封倒計時 2020武漢解封時間公布

2020-04-01 12:40 來源:互聯網

  據湖北省疫情防控指揮部通告,4月8日零時起,武漢將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

  據官方統計,3月18日以來,武漢市除23日新增1例確診病例外,無新增確診病例。3月27日,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副主任柳東如稱,武漢主戰場疫情傳播基本阻斷,武漢市整體由高風險區降為中風險區。

  封城至今已經69天的武漢,距離解封還有一周。

  武漢應該怎么迎接解封?接下來的防控工作該怎么推行?社會和經濟秩序如何恢復?對此,新京報記者專訪了五位不同領域的專家,分別從流行病、公共管理及經濟的角度進行解讀。

點擊進入下一頁

漢口火車站出站通道中,警務人員身穿防護服維持秩序。新京報記者陶冉攝

  防控:要在重點人群中篩查無癥狀感染者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政府研究所所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研究會副會長于安;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系主任魏晟)

  新京報:湖北解封,武漢也將在8天后解封,現在武漢的防控情況怎么樣?

  于安:就全國來講,新冠肺炎已經進入從危機處置到恢復常態之間的過渡期。

  根據3月23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傳染病的中央領導小組會議,當前以武漢市為主戰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已基本阻斷。這意味著以隔離與治療為主的處置進入后期,同時開始恢復正常的社會生活。

  解封后,隔離作用降下來,社會開始流動,但是又沒有完全放開。這一時期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不僅對政府,對全社會都是一個新的重要考驗。

  新京報:這些考驗體現在哪些方面?

  于安:現在整個公共衛生事件的危害及其程度下降了,但是威脅仍然存在。防止疫情反彈和控制境外輸入,成為防疫的兩大任務。

  兩方面工作都有不確定性,在這一過渡期中,防控的措施停下來一部分,也沒有完全放棄;社會生活正在恢復,但是隨時可能采取應對危機的措施。

  新京報:從流行病學的角度來講,哪些條件是解封需要具備的?

  魏晟:疫情發生后,我受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委托,參與武漢市疫情分析。我們3月初為了可否解封做了一個評估方案,供疫情防控指揮部作參考。

  當時已經沒有出現聚集性的病例了,新增的病例都屬于密切接觸者,隔離點的病例被迅速地發現和治療了。另外,武漢的救治能力在恢復,比如病床已經空出很多,如果有緊急事件,方艙還可以隨時啟動,大量的隔離點還在運行中。

  我們采取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個方法,之前用來評估過流感大流行的風險。其目標是評估解封后武漢發生新冠肺炎聚集性爆發的可能性和危害。

  新京報:今天,國家衛健委通報稱有1541例無癥狀感染者接受了醫院觀察。無癥狀感染者是不是眼下武漢需要重點關注的?

  魏晟:無癥狀感染者是所有傳染病都會存在的現象。

  從傳染病防控的角度來看,對于社會上的重點人群我們需要重點關注。比如地鐵的工作人員、醫務人員以及密集場所的管理人員等。在武漢復工復產前,最好在他們之中進行核酸和血清學的排查,看看有沒有潛在的無癥狀感染者。

  新京報:目前來看,該怎么進行篩查?

  目前也沒有簡便易行的方法在一般人群中去篩查。武漢每天的核酸檢測能力是兩三萬份樣品,如果擴大到任意人群里,其檢測壓力可想而知。

  并且,核酸檢測受采樣的技術的限制,假陰性比例比較高。血清學的檢測,目前有些方法假陽性率較高。如果今后有十分高效靈敏的方法,我們倒是可以進行全民篩查。

  新京報: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如何,會對解封造成影響嗎?

  魏晟:只要做好個人防護措施,就可以把無癥狀感染者的風險降到較低的水平。目前看來,這些人不是新冠肺炎流行的主要傳染源,陽性無癥狀感染者的傳染性顯然不會比有癥狀的病人更強。

  但他們的傳染性到底如何,還需要詳細評估。我希望能夠迅速啟動這方面的研究,搞清楚這個問題,消除大家的疑慮。

點擊進入下一頁

到達武漢的旅客等待換乘地鐵。新京報記者陶冉攝

  警惕:“武漢的人流和車變多了,但要控制聚集風險”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流行病與衛生統計學系系主任魏晟;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院研究員劉鵬)

  新京報:武漢的公交已經開始運營,地鐵也重啟了,人群開始聚集性活動,會不會帶來一些風險?

  魏晟:這幾天,街道上的人流與車輛慢慢多了起來,開始有堵車現象了,F在針對地鐵、醫院、超市等人流密集場所的工作人員,復工的一周前都在做培訓,以及物資準備。

  如何恢復商業活動,還在摸索中。像超市、地鐵、機構單位等都還好說,令人頭疼的是小攤小販、個體戶的經營。比如菜市場怎么管理,怎么進貨、人員怎么流動,防控怎么做,這都是一些具體的挑戰。

  總的原則是減少人員的聚集。只要有人員的聚集,新冠肺炎傳播的風險是不好控制的。

  新京報:武漢有關部門是否已經在解決這類問題?

  魏晟:政府出臺了各項預案,各個部門也根據方案制定了相應的細則。公共交通上,大體有三個方面:第一,居民憑健康碼“綠碼”安全有序地乘車。第二,公共交通的人流量不超過設計容量的一半。第三,除了車輛消毒外,還會準備一些手用消毒劑。

  餐飲店方面,政府可以考慮對餐飲行業進行分類管理。北京等地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武漢可以直接借鑒過來。比如限制進入餐館的人數。目前基本上不會允許七、八個人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新京報:復工復學能否順利開展?

  魏晟:關于復工,已經有了預案,從各地的經驗來看,防控效果比較滿意。

  但復學就比較麻煩。試想一下,當教室里的孩子擠得滿滿的,如果有一個病例出現,那么所有孩子都是密切接觸者;此外,還涉及到到學生住宿、交通等問題,這以后將是后期的一個焦點問題。如果要開學,一定要做好預案,比較好的措施是小班教學或者錯開時間上學。

  新京報:疫情防控的常態化管理要維持多久?

  劉鵬:現階段解封之后,大部分的常態化管理措施恐怕還要維持一段時間。地鐵、公交等人流量較大的公共交通場所風險較高,防控仍需維持較長時間。

  建議政府能夠針對不同場所的人員密集程度、流動性情況、承受疫情風險的能力等特征,進行差異化等級區分。

  我們都希望武漢能夠盡快回歸正常軌道,但這個過程不能太急。

點擊進入下一頁

漢口江灘的高層建筑外墻打出“守望相助”字樣。 新京報記者陶冉攝

  改造:公交和建筑的通風窗戶要增加

  新京報:為了保障武漢解封后的生活和工作安全進行,有哪些是可以改進的?

  于安:目前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以下兩個方面是尤其值得進行。

  第一是公共設施的改造和完善。我們應當思考,怎么提高公共衛生標準。比如,現在大部分空調公交車的窗子是密封的,發生疫情后,香港很多公交車已經把死車窗換成了活車窗,保證車內的通風。

  現在很多新建筑采用玻璃幕墻,通風的窗戶非常少。一些建筑的電梯觸鈕都是感知的,戴著手套摁不動。中央空調的使用,也可能將空氣中的病毒擴散開來。

  第二是增加對醫療和公共衛生的投入。傳染病實驗室,高危病毒實驗室、尸體解剖實驗室都要抓緊建設,過去,我們是不夠的,也不是普遍都有的。經過前一段時間的應對,醫療系統很疲憊,現在要做必要的休整和補充。

  新京報:除了生活,人們也關注醫療秩序的恢復。

  魏晟:解封前,我最關注的是需要急救服務的病人和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包括一些需要血液透析以及化療的病患者,因為封城和醫院集中處理新冠患者的原因,他們的救治受到一定影響。

  解封后,這些因封城而延誤的病患者服務應當優先恢復。

  新京報:眼下很多醫療隊陸續撤離,會不會影響對病人的收治?

  魏晟:武漢要加強本地防控能力。解封前,要進一步加強社區對病人早發現、早隔離的流程建設以及防護物資的儲備。人群一旦放開,這方面的能力不足,是很危險的。

  需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參考其他省市的做法,比如上海在117家發熱門診的基礎上,又增設18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熱哨點診室,來提高發現病人,處理病人的能力。醫院也應有一套非常有效的感染管控流程,處理各類病人的收治。

  新京報:與“非典”時期相比,這次疫情防控有哪些進步,又有哪些教訓需要汲?

  劉鵬:跟非典相比,政府在防控的法治化程度、信息化防控、發動群眾參與、分類防控方面有了明顯進步。

  但在網絡直報體系運行、初期風險預警和決策、應急物資采購與分配、吸收市場和社會組織參與防控以及破除防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方面,仍然需要進一步提升。

  我們要優化政府、科學家、社會參與風險決策機制,提升專業話語在決策過程中的權威,將專家學者參與決策的形式制度化,并適度賦權給地方政府進行應急決策。

點擊進入下一頁

3月30日凌晨5點,北京援鄂醫療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的最后一個夜班,醫療隊員在隔離服上寫下“謝謝您的熱干面”字樣。 新京報記者陶冉攝

  關注:“湖北、武漢人對疫情犧牲巨大,要消除障礙和歧視”

  新京報:解封后湖北省包括武漢的人員流動會很大,怎么才能避免地域歧視和恐慌情緒?

  劉鵬:首先,繼續推廣健康碼的互聯互通,提升健康碼的認可程度。其次,加強對湖北和武漢務工人員身份信息和隱私的保護工作,并對可能出現的歧視行為做好預防和糾正的預案。

  建議武漢政府能夠在外來人口入戶、子女上學等問題上可以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讓他們成為新武漢人,對武漢有更好的歸屬感和融入感。

  武漢和湖北人為此次疫情作出了巨大犧牲,要消除不必要的障礙和歧視。湖北地區的風險已經控制在足夠低的水平,一些疑慮和顧忌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新京報:對此,政府部門應該發揮什么作用?

  魏晟:政府需要帶頭,官員帶頭樹立善待湖北人的風氣。相關用工單位要落實不歧視外來務工人員的措施,打擊歪風邪氣。

  可考慮通過一些具體的措施,樹立典型。比如,某地的政府官員跑到火車站,去迎接湖北來的務工人員,通過歡迎儀式,向民眾展示。這對于破除各種歧視,樹立良好風氣有較好的作用。

  恢復:希望出臺更長期的經濟扶持政策

  (武漢大學中國新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系主任羅知,里昂商學院金融學副教授盧駿)

  新京報:疫情將對湖北、武漢的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哪些行業沖擊較大?

  羅知:我們核算,在樂觀的情況下,湖北每停工一個月,GDP 損失約 3878億元;在中觀情況下,一個月GDP 損失約 4784億元;在悲觀情況下,這一損失約 5236.36億元。

  每個行業抗擊風險的能力不太一樣,目前來看受災嚴重的是服務業、零售餐飲、教育行業等。這些行業的租金貴,人工成本高,兩、三個月不開工,現金流就斷掉了,很難生存。

  新京報:清華北大曾經聯合對受疫情影響的995家中小企業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67.1%的企業可以維持2個月,85.01%的企業最多維持3個月。

  羅知:我們做了湖北企業生存狀況的調查,在停工的情況下,湖北的57.59%的企業最多堅持3個月。

  我們3月20號左右在武漢一個的區里做調研,10%的企業已經瀕臨破產,真的很困難。政府不可能救得了每個企業,也沒有那么多錢。想救企業,最重要的是輸血,“血”就是現金。其次是減輕企業負擔,比如社保免交,公積金緩繳,減稅等。

  新京報:很多企業都缺乏足夠的現金流應對長時間的停工歇業,該如何解決?

  羅知: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都存在,疫情期間更加嚴重。各級政府都出了文件幫助企業融資,但做起來非常困難。

  現在武漢市宣布成立一個兩百億的一個紓困基金,這個就很好,規模上更大一些就更好了。不過目前政府的財力有限,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政策性的金融手段,而不是完全依賴于商業性的途徑。

  新京報:接下來,武漢是否需要一些政策來推進經濟恢復?

  盧駿:這是一場波及全國的疫情,不是地方政府能夠承受或者解決的。國家需要采取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對沖宏觀經濟受到的沖擊。

  企業政策扶持,包括但不僅限于,對企業的稅費的減免以及對企業和個人的補助。通過類似于一省幫一市的方法,協調其他的省市對湖北省進行定向支持。

  羅知:積極的財政政策非常重要,而且政策要分區域、分行業,特別是要針對湖北和武漢給更多的政策。

  現在一些政策還是短期的,比如免稅、社保等政策,我認為可以更長一點。給中小企業的福利政策我覺得至少是兩年,最好是3年。這個問題已經在相關部門研究的議程中了。

  新京報:這些扶持措施應該怎么落實?

  羅知:其實政府出了很多政策,看上去很多很好,但結果還有很多企業沒享受到。

  有的政策落實不下去是因為政策很模糊。比如,給企業社保免費3—6個月,到底是減幾個月呢?這還需要企業和政府談判,非;〞r間和成本。能不能有一個細則,根據營收去對應的減免標準。

  對此,我做了兩輪調查,之間相隔一個月。社保減免政策落實了70%左右的企業,但還有一部分政策落實不到位。這需要督查機制,要具體落實,喊口號是沒用的。

  新京報:應對這種經濟困境的保障機制,有哪些需要改進的?

  盧駿:在這次危機當中,實際上暴露出企業是非常脆弱的。從我國政府來講,未來需要考慮設立應急資金來應對這樣的大型突發事件,設立更加有效的監測機制。

  實際上,這種應對機制,各國政府都處在摸索的階段,對這樣重大的疫情,還是缺乏足夠的準備。這是疫情過后,各國都需要反思的。

  新京報記者 王昱倩 實習生 王澤勛 王亞會

延伸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