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脈為何融資7500萬美元?投資人看中了啥?

2017-11-19 10:14 來源:互聯網

2017年11月15日,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對外宣布完成C輪7500萬美元融資,由DCM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跟投,并引入中國職業發展平臺智聯招聘作為戰略投資方。

然而,畢竟是真金白銀,投資人7500萬美元砸出去的背后,到底是什么一個投資邏輯呢?今天,GPLP君試圖為大家解讀一下。

脈脈是誰

脈脈上線于2013年10月,是一款利用科學算法為職場人打通二度人脈、打破行業壁壘、降低社交門檻、實現各行各業交流合作的職場社交APP。不同于微博、微信的綜合社交定位,脈脈差異化的產品定位卻走出了一片天。

據脈脈公開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脈脈已經擁有數千萬高凈值職場用戶,主要用戶來自金融貿易、IT互聯網、文化傳媒、醫療生物、政府法律、教育培訓等領域,49%的用戶來自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包括來自微軟、IBM、BAT、萬達、萬科等世界五百強及各行業領軍企業的中高層和基層員工。

簡而言之,就是在過去的四年當中,脈脈成功的利用職場交流的社交模式吸引到了千萬流量。

脈脈CEO林凡表示:“中國正處于熟人社會向生人社會轉型的過程,脈脈信息的傳播是不僅僅限于熟人之間的,而是基于每個用戶的五同關系構建一個潛在10萬人的職場社交網絡,用戶在自發的UGC內容提供和交互關系中,就能形成一個職場社交氛圍。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脈脈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在脈脈上能夠很快被他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看到,這樣會快速的促進商業性業務的整合。”

關于這種業務模式成功案例,在美國有跡可循。2016年6月,微軟以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公司。而在中國,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每一個人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企業亦是如此。隨著這種焦慮的不斷升級,人和人之間的連接的需求開始變得更強,個人和企業成長的目的也越來越清晰和迫切。中國人以前的職場社交模式也在日益升級,一旦趨勢確立,未來還將縱深發展。

因此,在中外成功的社交網絡公司面前,脈脈只是順應經濟發展趨勢的一個縮影。在互聯網“流量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定律之下,投資脈脈,顯然就是投資未來,這正是脈脈廣受風險投資機構青睞的核心原因。

流量至上,為何是脈脈

同樣具備流量的公司很多,比如探探也是做社交,為啥投資人會選擇脈脈呢?

細微差別則取決于人的因素。

在脈脈此輪的投資機構當中,領投的是DCM。這家基金并不高調,在全亞洲也只有7個人,名氣也并沒有其他基金那么大。然而,據LP透露給GPLP君,該基金有幾年的業績卻是全亞洲第一,曾投資出了前程無憂、人人網、唯品會、58同城等多家知名公司。

毫不夸張的說,每年DCM年會都是投資圈的一件盛事。這家低調的公司成功的原因就是專心做投資,然后用最頂級的投資人的思路去找到行業最頂級的項目。

而在DCM看來,他們投資脈脈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創始人林凡不僅優秀,而且專注。

DCM合伙人曾振宇曾對風險投資有過如下反思:

第一,投賽道還是選手?

很多人覺得,當然是投賽道,大勢最重要,只要多參與在大的時代洪流里,總有很多機會。但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投賽道也沒戲,如果沒有找到那一個成功者,所有的付出都不會有回報。

第二,多投還是少投?

每個項目都投一點,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是你會發現,這種方式帶來回報的效率太低,好不容易有個項目賺了10倍,但絕對金額很小。每個人都想做狙擊手,一槍打中一個獨角獸,但實際上非常困難。

第三,投資的估值是否重要?

一般大家都會說只要投對的公司,比如你投了京東、阿里,唯品會,都可以有超額回報,因此價錢是不重要的。這是事后諸葛亮的邏輯。隨著市場情況不一樣,投資人心態也在時時變化,有時候覺得要聚焦,有時候覺得是不是要撒網試一試,這樣的掙扎在每一個人的心目中都有。我們所能做的,可能只是建立一個框架讓思考變得相對有跡可循。”

因此,按照DCM的投資邏輯——投資脈脈,其實,DCM從賽道選手、估值、股份多少等多個維度都進行了系統思考。

比如相比較社交這個發展趨勢,其實,DCM也看中了林凡這個選手。

資料顯示,林凡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在創立脈脈之前是搜狗技術總監,大街網技術合伙人,2012年創立的淘友網,是他的第三個創業項目,屬于投資人青睞的連續創業者。當然,相比連續創業這個標簽,更重要的是林凡極其注意細節,對產品通常要求做到極致。

關于融資,還有這么一件趣事。2014年,IDG資本的趙航通過脈脈找到了林凡,然后發出了這樣一條消息——“IDG想和你聊聊。”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林凡卻拒絕了,“我們不見投資人,我們先專注做產品。”林凡如此回復。

事實上,彼時的脈脈剛從融資困境中解脫出來,資金緊張。

這就是真實的林凡。

對于脈脈,與林凡同為清華校友的IDG資本合伙人?獗硎荆“脈脈以職場社交的方式對人的真實身份提供認證機制,目前已經在求職招聘,拓展職場人脈等方面大幅提高了效率。真實是信任的來源,真實可以大幅提高用戶職場能力提升的效率,真實更會為社會的信用體系貢獻巨大力量。”

直面匿名爆料爭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脈脈注冊用戶在2017年6月突破3000萬,每天都有海量的匿名交流消息在脈脈里產生。摩拜獲得超6億美元E輪融資、阿里巴巴收購優酷土豆、王者榮耀團隊年終獎100個月工資、攜程托兒所虐童真相等消息均發酵于脈脈。有的人對之愛之深切,稱之為“互聯網的紀檢委”,也有的人不感冒,說脈脈是“八卦集散地”。

作為專注于職場的社交網絡,職場八卦顯然必不可少,這個無可厚非,無論是新浪微博還是微信,當段子八卦漫天飛的年代,要想獨善其身,顯然不可避免,因為,這是人性。無論每一個人,嚴肅的背后都藏著一顆八卦的心,或許當人們在譴責其他人八卦的時候,自己無形當中也會成為其中的一員,甚至會是主動爆料的一個。

林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對此評論:“對于爆料,我們最關注的是真實性,而不是它的內容是正面還是負面。職場為什么要有匿名,是因為有很多人只有匿名后才敢發聲,我們要做的很核心的事情,就是減少在匿名里面不真實的東西,所以,我們有了實名澄清機制,這也會讓職場爆料的真實性變得更高。”

因此,愛也罷,恨也罷,脈脈獲得了7500萬美元的C輪融資,職場社交霸主之爭已無爭議。當然如果有人說這個是天價估值的話,那么對標Linkedin——注冊用戶3億,估值262億美元的話,你或許就會理解,目前擁有數千萬用戶的脈脈,估值其實應該達到30億美元,顯然,融資7500萬美元在合理范圍之內。

而且更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相對美國而言,互聯網滲透率更高,未來的市場前景更廣闊。脈脈抓住了實名制職場社交這一未來紅利的富礦,勢必將會在獨角獸賽道上越奔越遠。

延伸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