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奇人許志軍的億萬富翁之路
他在這個變化中抓住了機會,走在了行業的前面。15歲入行,22歲搞配送,不到5年時間,就把水果配送到102家超市。許志軍是怎么出奇兵、走險棋,在未到而立之年,就成為業界一匹黑馬呢?許志軍是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從爺爺輩開始就從事水果生意,爺爺去世后,由父親接管了家族企業,五個姑姑跟著父親一起打拼,到上世紀90年代,這個經營水果的家族企業,在漳州水果界已經頗具名聲。本來父親對這個家族的長子寄予了厚望,可許志軍偏偏不愛上學,15歲小學畢業后,就被父親派到山東去收蘋果。許志軍的父親許錦龍:讓他去鍛煉,他也喜歡出去玩,那邊玩邊鍛煉。許志軍:我們長期在山區里,一下雨就困在村里沒法出來,一困就幾個月,生活條件非常惡劣。
本該是無憂無慮的花季年華,可許志軍卻已經開始飽嘗成年人的艱辛,就這樣歷練了3年的時間,他也逐漸掌握水果行業里賺錢的門道,并有了一顯身手的沖動,2000年,剛滿18歲的許志軍,在父親眼里還是個乳臭未干的孩子,就做出一件讓長輩們心驚膽戰的事情。當時的蘋果運輸大多采用汽車或火車,許志軍在一次跟朋友的聊天中得知還有另外一種運輸方式。許志軍:問他們是什么運輸成本最低,他們告訴我是船。既然船的運輸成本是最低的,那為什么沒有人用船來運蘋果呢?別人一點撥許志軍就知道了其中的原因。許志軍:因為船的量很大,要賣出去很一點難度,第二個船的時間,走得比汽車要慢好幾天,水果有保鮮期,從資金角度、從風險角度跟收購角度都有極大的壓力。
也正是壓力太大,用船運蘋果在漳州史無前例?稍S志軍偏偏往反里想,如果船運能成功,那就意味著一斤蘋果的成本能比汽運便宜4毛錢,如果量大那利潤讓他自己都感到震驚!背著家人,他開始走出第一步險棋。2000年10月,許志軍用父親在山東收蘋果十幾年來積累的信用,賒欠了350噸、價值100萬元的蘋果,從離煙臺最近的青島港悄悄地發往廈門。
350噸、100萬元和18歲,三組毫不相干卻又糾纏在一起的數字,似乎也預示著這次航程充滿兇險。船在海上要走7天,貨柜里蘋果會不會全爛了?350噸的蘋果,就是漳州所有的商販都賣他的蘋果,也要完7天才能賣完。10月22號一大早,正在忙著賣水果的二姑接到許志軍突如其來的電話,說350噸蘋果已經抵達廈門港,這消息讓二姑大吃一驚。
看著卸載在碼頭上一柜又一柜的蘋果,父親后背直冒冷汗,這么多的貨到底該怎么賣?記者:你當時是不是做了最壞的打算?許志軍的父親許錦龍:對。記者:什么最壞的打算?許志軍的父親許錦龍:最壞的打算就是那些錢虧掉。就在所有人都替他捏一把冷汗時,許志軍卻跟二姑說了這樣一句話。許志軍的二姑許素卿:如果虧掉了怎么辦,他說不要緊,二姑你別管了。就算賠了錢,年輕人買個教訓也是好,這個家族的人在這樣寬慰自己的時候,碼頭上卻又是卸貨又是裝車,到了第5天,350噸的蘋果全部就拉完了,原來,許志軍根本就沒打算把蘋果全部銷在漳州。許志軍:漳州才100多噸,泉州才100多噸,廈門才 100多噸,怎么會賣不完呢。許志軍把蘋果兵分三路,拉到三個地方去做降價銷售。
許志軍:別人的蘋果收購6角一斤,包裝要3角運輸要4角,一斤他們的成本要1.6元,我的成本是一斤8角到9角。許志軍把蘋果定價一斤比別人低2毛錢,因為有著明顯的價格優勢,350噸蘋果5天時間就賣完了。那么,在運輸途中,許志軍又是怎么保證蘋果的質量許志軍的二姑許素卿:他膽子很大,那時候一下子,給我發了兩三個輪船來,說是350噸,對,發了兩三個輪船回來,我看了頭都暈了真的。許志軍:10月份到11月份,北方已經開始天冷了下雪了,0攝氏度,貨柜泡在海水里,溫度保持很好,因為水果就是用溫度來控制,當時我考慮溫度已經1攝氏度,0攝氏度了,所以我不怕。
在這筆買賣中,天氣竟也成為他賺錢的因素。許志軍:結果那次我成功了,那10個柜我賺了幾十萬元。直到現在漳州都很少有人用輪船來運輸蘋果,因為這件事,許志軍在當地一夜成名。漳州蘋果經銷商蔣建南:年輕人,敢拼。記者:你為什么不敢拼?漳州蘋果經銷商蔣建南:我慢慢來,我跟他不一樣。從此,在漳州的水果界,無人不知許錦龍有一個膽大包天的兒子。也正是因為這次成功,反而成為他以后事業發展一道繞不過去的坎兒,因為在父輩的眼里,他太莽撞了。2001年,許志軍替父親去廣州收荔枝時,在廣州的超市里,他被一些奇形怪狀的水果吸引住了。許志軍:價格聽起來很驚人,我們的蘋果一斤才一元多,他們的葡萄一斤就要幾十元。這些價格驚人的葡萄都是進口的,許志軍在那里第一次見到山竹、蓮霧等各種新奇的進口水果,盡管價格貴,但銷量不錯。于是許志軍就給管賬的二姑打電話要錢,想進100箱進口水果,可二姑卻告訴他賬上沒錢。許志軍的二姑許素卿:錢是有,是不敢給他,當時他那么年輕,那么小,還是小孩子。
母親去砸場子,也是情之所至。
許志軍的母親做了35年水果生意,從零售到批發,千辛萬苦,一路走來,其中的艱辛使母親壓根就不喜歡兒子做水果生意,可兒子不僅入了行,還要把水果弄到超市去一個一個的賣,這不是又回到30年前零售的賣法。
許志軍的母親柯美花:我不喜歡做超市生意,到超市里邊去看,水果被翻來翻去都爛掉了。母親的鬧場僅僅是一個開始,更可怕的事情還在后頭。超市的店中店雖然開業了,配送公司也開始運轉了,但整個家族企業的利益還是捆綁在一起,他經營的好壞關系到家族每個人的利益,企業里不但親戚多,而且都是他的長輩,都有比他更長的資歷,他做一件事,總有多種不同的聲音出現。許志軍:他說擺橫的,擺蘋果她說擺橫的他說擺豎的,她說要貼標,他說不貼標,員工也弄得心煩,公司說要這么做,你的媽媽來,說要那么做,你的姑姑來說要那么做,當時我告訴員工你不要理她們,員工說這是你長輩不理行嗎。
長輩們不僅對賣場員工指手畫腳,對配送公司聘請的辦公人員更是不能理解。水果配送公司業務經理湯偉生:她們不理解的是請這么多人來干嗎,天天坐在辦公室里面,看著電腦穿得漂漂亮亮的在玩電腦,不做事,她們覺得應該把員工全部開除掉,她們覺得好的人員,是應該天天搬貨,一直搬貨,很勤勞的那種。
此言一出,長輩們都默不作聲了。
許志軍的父親許錦龍:目的是要獨立。許志軍的五姑許素美:當時絕對反對,他就跟我吵,他要單干許志軍的二姑許素卿:當時都是整個家族在做,他一下子要自己出去做,大家心里不是很愉快。盡管長輩們心里不愉快,但都知道許志軍的固執,回想起來,許志軍除了膽大,他也并沒有做錯什么。許志軍的二姑許素卿:我也跟他爸爸說,他要做就讓他去做吧,反正我們一年一年都老了,他們年輕人一年一年都長大了,讓他去奮斗吧。
于是,這個有著30年歷史的家族企業開始了第一次裂變。經協商,許志軍從企業中拿出了屬于他的200萬股金,把商超從家族企業中剝離出來,由他自己經營,不管賠和賺都是他自己的事,和家族企業無關了。這一年,他只有22歲。許志軍對超市的判斷是準確的,但超市的迅速發展,讓他措手不及。 2004年,隨著福建省興起了一場對城市農貿市場進行生鮮超市化改造的熱潮,簡稱“農改超”,漳州市的超市一下子冒出了30多家,由于許志軍提前介入,做起生意輕車熟路。
因為店中店和聯營投資大,當生意做到第10家超市時,許志軍發現自己的資金跟不上了。水果配送生意這塊蛋糕是巨大的,怎樣能從中分得更大一杯羹,許志軍決定下一步棋要換個方式走。2006年,在離漳州80里的廈門市,許志軍找到一家農改超的超市經理吳夢清,這一次,他沒有要求在超市里開店,而是要把水果直接供給超市。許志軍:當時來找他的時候,被他很嚴厲拒絕了,因為我們從漳州跨到廈門來,他們很難以接受,考慮到我們的配送路途,連喝杯茶的工夫都沒有。一連跑了廈門的幾家超市,結果都是相同,于此同時,許志軍的另一個項目也在悄悄地進行。
許志軍:我們到的貨有很多的品種,這些品種分別放在各個地方,這個是冷庫這個也是冷庫,梨蘋果所有進口水果所有都是分開陳列。這就是許志軍當時建下的 8000平米的配送中心,5個冷庫、十幾輛運輸車,他要向更現代的水果配送模式邁進。從廈門回來半個月后,一個暴雨傾盆的下午,這個當初忙得連喝杯茶都沒工夫的超市經理卻突然出現在許志軍的配送中心。廈門長新隆購物廣場董事長吳夢清:他說如果你認為我供貨不好,他叫我到漳州薌客隆超市去走訪一下。原來,許志軍當時臨走時留下的這句話,讓出差在漳州的吳夢清順路到鄉客隆超市轉了一圈,這一轉讓他感到吃驚。
廈門長新隆購物廣場董事長看到他的水果展示出來,特別新鮮,從光澤度新鮮度以及服務,應該是都達到了我們想象的那種水平。吳夢清參觀了許志軍的配送中心后,最終同意把四家超市交給他配送。之后,許志軍用同樣的方法把水果配送到福州、汕頭等多家超市,徹底改變以往店中店和聯營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