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8歲華為員工的工資表才知道,有的人年級輕輕就年薪百萬
之前,華為的一位前員工,曾在網上曬出自己的工資表。
他的職位是銷售總監,本科畢業后在華為工作了6年,后來離職。
月薪最高的時候包括年終獎和股票分紅就有18萬,其他月份基本是4萬多。
總收入那一欄顯示著100多萬的工資,令人羨慕不已。
評論區里很多人不相信,年輕人不拼爹不靠背景,就可以有這樣的收入。
但其實,很多牛逼的人,他們的牛逼都是有跡可循的。
付出努力
慢慢磨煉出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實力
要拿到那份工資,就要有相應的本事、經驗,成長速度也要比其他人更快。
華為的員工收入,一般包括三部分,工資、獎金、分紅。職位等級越高,分紅占比越大。
一般應屆生進入的是13級,正常的發展速度是3年升一級。
但如果有特殊或重大的貢獻,可能在短時間內升幾級,等于說是與能力掛鉤的。
之前有個HR就看過一位華為高管的簡歷,級別為21級,月薪為27萬,嘆為觀止。
而華為令人羨慕的績效福利背后,還有極其嚴格的考核機制:
評級為D,就意味著可能被末位淘汰,評級連續3次為C,就不能漲工資。
在這種狼性管理下,從華為出來的優秀人才,到了其他公司一般也仍然可以保持高收入。
所以,不是華為工資高,而是優秀的人拿的工資大概率會高。
牛逼的人,因為 有到達金字塔頂端的實力,到哪里都注定牛逼。
說干就干
對自己的人生要有比別人強的行動力
1993年,網易創始人丁磊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了頂好的單位——寧波電信局。
但丁磊干了兩年后,覺得工作太無聊太無趣了,于是辭掉了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在一間8平米的出租屋里創建了網易。
1993年,馬化騰大學畢業后,進入潤迅通訊做了一名編程工程師,月薪1100元。
你知道1100元的工資有多高嗎?
當時一般人的月薪只有100元左右。
但馬化騰并不滿足于此,1998年,當中國互聯網用戶數邁過100萬大關時,馬化騰果斷辭去了潤迅開發部主管的職務,四處借錢創辦了騰訊QQ。
1996年,劉強東大學畢業后,進入一家外企工作,每月拿著4000元的工資,過上了高薪階層的生活。
但僅僅只過了兩年,他就不甘于寄人籬下,于是抱著存錢罐奔向中關村,租一個小柜臺,創辦了京東。
1998年,張朝陽創辦搜狐后,到美國硅谷做了一個演講,臺下的李彥宏聽得熱血沸騰,于是他辭去Infoseek主任工程師職務,丟下無數人羨慕的高薪工作,回國創辦了百度搜索。
2004年初,正在美國特拉華大學攻讀博士的王興,受美國Facebook的啟發,于是立馬中斷了博士學業,回國創辦“多多友”“校內網”。
1988年,大連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因負債149萬元瀕臨破產,區政府希望有人拯救這個爛攤子,但是沒有人敢接手,這時,在區政府擔任辦公室主任的王健林站了出來,“我接手了這個爛攤子,辭職下海創辦了萬達。”
…………
如果你分析一下現在的商界大佬,就會發現他們都擁有一種特質——擁有一種說干就干的行動力。
當他們發現一個機會或趨勢后,敢于拋下現在的舒適生活,敢于不惜代價去奮力爭取。
而絕大多數人為什么如此平庸呢?
是因為我們缺乏這種行動力,總是猶豫不決瞻前顧后,就像顧城在《避免》中說的:
“你說,你不愛種花,因為害怕看見花瓣,一片片的凋落。是的,為了避免一切結束,你避免了所有的開始。”
在40歲生日這天,美團總裁王興說了這么一句話:
“真的‘極度渴望成功’的人其實并不多,‘愿意付出非凡代價’的就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