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多囤罐頭:中國罐頭產業簡史

2022-05-13 15:48 來源:互聯網

美食大國的共同特點:并不以「方便」為飲食的核心追求,并且十分樂意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傾注大量時間。

在家久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就是每天變著法子,用手上有限的材料給自己做點不一樣的食物。 

昨天晚上,我就在家里搜刮出了兩盒不知道什么時候買的午餐肉罐頭。 

什么叫驚喜!什么TMD叫驚喜!

說實話,罐頭這種平常我都不會多看一眼的食物,在這個特殊期間,也變成了難得的美味。誰聽了不得感嘆一句,人生無常,大腸包小腸呢? 

出于好奇,我研究了一下罐頭這個行業,才發現我果然不是一個人,中國人普遍都不怎么愛吃罐頭。

相比美國每年每人消費90公斤罐頭,西歐每人每年50公斤,而中國的罐頭消費量年人均只有8公斤。 

但神奇的是,中國偏偏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罐頭出口國,近幾年每年都要出口200萬噸左右的罐頭食品。全世界四分之一的罐頭供應都來自中國。

這期內容,我想從中國罐頭的歷史講起,聊聊為什么中國人不怎么愛吃罐頭。

01

中國罐頭產業的起步,是從豆豉鯪魚開始的。 

而豆豉鯪魚罐頭的發明,又不得不聊到一個關鍵的地方:廣東。 

從清代起,廣東就是中國最早向外移民的地區之一。 

清政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而廣東沿海地區人多地少,當地產量已經難以養活本地人。 

于是以廣東江門四邑地區,也就是新會、新寧、開平、恩平為代表, 廣東沿海地區的勞動者開始下南洋謀生。

此外,在美國加州淘金熱和太平洋鐵路的修建過程中,來自廣東的勞工也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對華人來說,這是一段血淚史。 

最能慰藉游子心靈的,一定是家鄉的味道。

豆豉鯪魚就在此時登場了。

鯪魚和四大家魚一樣,也是鯉科。所以你應該能想到,它的味道肯定是很不錯的。 

而且鯪魚是一種非常不耐寒的魚種,在7攝氏度以下就會死亡,因此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南番順,也就是當時的南?h、番禺縣、順德縣出產的品質最好。 

而豆豉鯪魚,就是廣東人將鯪魚煎至兩面金黃,配上廣東另一名產:陽江豆豉,制作而成的。

因為豆豉里面的油可以浸沒鯪魚,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然后放進瓦罐,用泥封好,就會變得非常耐儲存,至少可以保存兩月以上。 

可以說,這種做法,已經接近于罐頭食品的原理了。 

對于清末下南洋工作的廣東人來說,行李里放兩罐豆豉鯪魚,就是最好的家鄉味。 

也就在同一時期,隨著國門被打開,罐頭食品及其制作工藝開始進入中國。

1893年,為了生產國產罐頭食品,當時的愛國志士,在廣州斥資建立了我國第一家罐頭廠「廣茂香罐頭廠」,而廣茂香的第一款產品,正是豆豉和鯪魚的組合。 

為了適應罐頭生產,廣茂香改進了民間做法,采用脫水油炸的方式,不僅更易保存,也讓魚骨變得酥脆好嚼。 

于是,中國最早的國產罐頭「豆豉鯪魚」便誕生了。

這款產品一經推出,立刻受到了南洋華人群體的歡迎。 

在東南亞,當地橡膠園和錫礦的華僑工人紛紛搶購,把這種罐頭當成了家鄉菜。后來又遠銷北美地區,同樣廣受當地華人勞動者歡迎。 

當時在異國打拼的華人,大多都是體力工作者,需要大量熱量,因此下飯菜往往是剛需。豆豉鯪魚味道香濃,是最好的下飯神器。 

而對于條件更好一點,有蔬菜可以吃,那么炒油麥菜的時候放一點,也是不錯的配菜,在很多粵菜館子也可以點到這道菜。 

重點是,制成罐頭以后,豆豉鯪魚可以長期保留鮮美的口味,便于隨身攜帶,也便于批量運輸。 

在英國,有一個名叫「食物里程」的概念。指的是食材本地化的程度。 

中國人吃東西,講究的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是嶺南的荔枝需要快馬加鞭,才能博得妃子一笑。食物里程越短越好,從地里到碗里越快越好。 

但罐頭讓中餐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實現了更長的「食物里程」。

豆豉鯪魚無意中為后來者開辟出了一條道路。那就是出口。

02

回顧本土罐頭產業的歷史,「拿去賣」往往是最重要的用途,而「自己吃」經常是排到末位的選項。

根據《廣州市志》記載,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之前,廣州市已經有了14家罐頭廠,年產量3000多噸,產量空前。并且其中90%都銷往南洋、美洲?胺Q中國出口業的先驅。 

在潮汕地區也同樣如此。 

1905年,歸國華僑陳炳秋在汕頭烏橋島一帶成立了美香罐頭有限公司。此后有近30家罐頭企業先后在汕頭成立,鼎盛時期從業工人達萬人以上。汕頭可以說是當時的中國罐頭之都。

在饒宗頤《潮州志》的介紹中,憑借豐富的物產,汕頭的龍眼、荔枝、菠蘿蜜等物產都被納入了罐頭產業之中,在當時汕頭的罐頭出口位居全國第一,遠遠領先于其他沿海地區。 

而在上海,罐頭產業又多了一層民族自救的意味。

1933年,上!缎侣剤蟆返禽d了一則廣告。廣告上「生產救國」四個大字極為醒目。 

它所宣傳的產品,正是上海老字號梅林罐頭。

上海菜中,海派西餐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炸豬排、羅宋湯還是茄汁焗豆,都要用到番茄沙司。 

但在20世紀初,上海諸多西餐館所需的番茄沙司,只能從海外進口。

美國的番茄沙司,一年能在中國賣2到3萬箱,銷量驚人。 

此外,法國的蘑菇和青豆同樣大量傾銷上海。 

偌大一個上海灘,找不到能與之抗衡的國貨。

1929年,幾名廚師和蔬菜商集資數百元,在上海黃浦的一間石庫門里合伙試制辣醬油、果醬、番茄沙司等初級罐頭食品。 

很快,第一批國產罐頭面世,受到了上海各大西餐廳的青睞。 

1930年,以「獨先天下而春」的梅花為名,他們創辦了上海梅林罐頭食品廠。

梅林的誕生,引起了洋貨品牌的警覺。 洋貨開始壓低價格,傾銷商品,希望把梅林的罐頭趕出上海灘。 

為了生存,梅林只能犧牲利潤,大量推銷,和洋貨硬碰硬。喊出了 「抵制舶來品,爭取外匯」 的口號。 

在這場價格戰中,梅林不僅打出了民族牌,還大膽采用江浙本地番茄為原料。

本地原料,就地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優勢。只要口感不輸給進口貨,就有底氣打價格戰。

很快,進口番茄沙司在上海的市場份額,就被梅林搶到只剩十分之一。 

通過就地生產來壓低原材料和運輸成本,是現代食品工業中,非常重要的經營手段。 礦泉水企業,啤酒企業都是這么做的,就連可口可樂,也是在各地組建公司進行生產。 

但早在80多年前,梅林公司就已經確立了 「就地生產,原料新鮮,成本低廉」 的原則。 

此后又在浦東、崇明、杭州的塘棲和臺灣的嘉義開設了分廠?梢哉f,梅林的經營思維極其先進。 

1935年,日本罐頭再次試圖傾銷上海,梅林公司又一次祭出了賠本賤賣的殺招,靠著成本優勢將日本罐頭趕出了上海灘。

在建國之前,北至煙臺青島,南到廣東福建,罐頭產業覆蓋了東部沿海各大省市。 

比起內銷,罐頭最主要的作用,還是出口和軍需。

即使到了建國后,中國本土的罐頭產能,絕大多數還是以出口為主,并且出口對象主要是前蘇聯。 

數據顯示,1959年中國罐頭總產量16萬噸,其中出口8.2萬噸,超過一半都是用于出口。 

當時,統一管理食品出口的中國糧油進出口總公司,還專門設立部門,負責罐頭出口的工作。 

到70年代初,中國罐頭的出口金額已經突破了一億美元,出口對象也從前蘇聯、東歐,擴大到了東南亞、美洲。 

一直到90年代,還有前首富牟其中,調集500車皮罐頭等輕工業品,從蘇聯換回4架圖-154客機的商業故事。 

可以說,罐頭在中國商業史上,曾經扮演過一個濃墨重彩的角色。

03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罐頭,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很長時間是缺位的。

前面我們也提到,由于罐頭食品長期以來,都定位于出口創匯和軍需, 在消費市場上顯得不溫不火。 

這里的不溫不火,指的不是沒有需求, 

相反,那時候的罐頭食品還是挺珍惜的,是只有逢年過節,或者做客送禮,才會派上用場的頂尖硬貨。 

在上海,毛腳女婿上門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要拎四式禮品送給老丈人,除了咖啡,香煙,進口火腿,剩下的一樣就是罐頭。 

到了東北,黃桃罐頭又成了每家每戶必備的靈藥。凡是小孩感冒發燒了,就祭出一碗。 

我還記得我自己小時候最愛吃的就是豆豉鯪魚罐頭,我奶奶去上海出差,帶回來的午餐肉罐頭,那也是好東西。 

按理來說,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罐頭也不是那么貴了,應該變得更加日常才對,但這一切并沒有發生。 

這其實就是罐頭在中國消費市場的矛盾點。如果我們把罐頭看作是一種預制菜的話,就非常好理解了。 

為什么大家普遍不喜歡預制菜?僅僅是不好吃嗎? 其實不然,這是美食大國的共同特點: 

就是并不以「方便」為飲食的核心追求,并且十分樂意在吃飯這件事情上傾注大量時間。

在物資還算緊缺的年代,罐頭提供了難得一見的肉類。 

但可以看到,一旦物質豐富,我們一定會優先選擇更新鮮的食物,體會制作美食的快樂。

比如這次封控初期,我就是消耗罐頭和方便食品。但是經過一次豬肉團購后,我就已經開始做隆江豬腳飯了。 

而且這個烹飪方式,使用的現成材料越少,人工參與越多,就會被認為越是厲害。 

打比方如果你在北方包餃子,餃子皮還要去菜市場買,而不是自己和面、搟餃子皮,這種餃子就是沒有靈魂的。 

作為罐頭消費大國的美國就是反面案例。美國的飲食文化,幾乎就是兩次世界大戰塑造的。

戰爭刺激了食品工業的創造力,長保質期的面包,盒裝的重組肉,各種方便食品,沖泡飲料,這些都來自戰爭時期的軍需供應。 而戰后這些創造最后回到民用市場,改變了美國人吃東西的方式。

除此之外,烤箱、微波爐、速溶咖啡,這些發明都讓美國人吃上了更方便的食物。 而罐頭,也是其中之一。 

根據經合組織發布的調查數據,在28個主要國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美食文化大國,像法國、西班牙、意大利、日本等等,人們花在吃飯上的時間都名列前茅,而美國則是墊底,每天只花一小時在吃飯上。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國不是一個罐頭消費大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延伸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