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子行業探尋發展新機遇

2022-07-02 17:27 來源:互聯網

作為過去十年發展迅猛、十年增長十倍的中國金融子行業,信托曾經風光無限,令無數金融人心向往之,而如今卻面臨較大的轉型壓力。未來幾年,信托仍然是大額投資的理想投資標的之一!缎磐蟹ā焚x予信托的雙重獨立性,使得信托在風險隔離、財富管理、資產管理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信托的未來》一書從中國金融變遷和經濟改革的大視角,展現了信托這個舶來品在中國從生根發芽到枝繁葉茂的歷史全景,并為信托未來的轉型之路提供了指南針和路線圖。

1979年10月,中信公司的成立標志著中國信托行業歷史的開端。這不僅僅是一項金融工具的興起,它也承擔了中國經濟改革“先行先試”的歷史性使命。

中信公司的示范效應對信托行業乃至整個金融業的沖擊是巨大的,信托所承載的金融創新被越來越多地驗證,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為了充分引進外資,利用各種渠道的閑置資金,彌補銀行信貸的不足,各家銀行、各部委和各地政府紛紛成立信托投資公司,一股“信托熱潮”在中國迅猛掀起。

翻開信托的發展史不難發現,從舶來品到本地化,信托在金融創新、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又在經濟過熱時迎來強監管。一進一退之間,是監管部門對信托平衡發展的引導與考量。

從1979年中信公司成立到1999年,在20年的時間里,中國信托行業前后經歷了五次大規模的全國性清理整頓,本書對信托行業五次整頓做了客觀理性的分析和解讀。

1982年,信托行業進行了第一次整頓。鑒于信托行業發展過快,一方面,主管單位對信托公司的發起設立進行嚴格性約束,對發起設立信托公司的股東進行背景優選,將非金融機構剔除在外,從而有意控制發展速度;另一方面,監管將信托的定位與傳統銀行類金融機構進行區分,避免信托公司和銀行的角色出現明顯的重疊。如果把第二、三、四次信托行業的整頓和宏觀經濟的變化相結合,那么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改革開放的前中期,信托行業在宏觀經濟和金融政策的調整中“遇冷”。

2018年4月27日,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資管新規終于落地。資管新規以及后續一系列監管政策的持續落地,給信托行業帶來了長期的影響。未來,發揮制度優勢的家族信托、ABN(資產支持票據)業務、二級市場證券和股權投資信托可能是未來的主流,“小而美”或成為信托行業的主要特征。

從我國經濟的持續有序發展以及經濟轉型換擋的變化來看,信托業的這種調整是成功的,也是必然的,是具有歷史性眼光的。信托的監管也將步入一個新的時代。

2021年,資管新規的落地已經過去了三個年頭。這三年,信托行業的資產管理規模經歷了2018年的沖高,已經在慢慢回落,非標額度也在銀保監會的有效部署下逐漸被壓降。在這三年里,信托公司給出了不同的回答:有的公司積極部署轉型,已經通過資本市場掘到了第一桶金;還有一部分公司在契合信托本源業務的家族信托和服務信托上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信托行業未來的轉型方向和業務策略究竟如何選擇,本書為我們展示了更多可能性。

展望未來,信托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隨著監管的進一步趨嚴,行業風險將進一步出清,信托風險管理與防控將繼續成為行業的重要課題。

面對行業跌宕,信托人更應該關注信托行業內在邏輯的演變,探尋新的生機與出路。這是行業地位和價值卡位調整的機遇,也是留給持續創新的信托人的競技場。未來,國內外市場環境會更加復雜,相信中國信托業將會突出重圍,涅槃重生。

延伸 ·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