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全球高通脹:根源、持續性、挑戰與應對
問題1:隨著美聯儲寬松政策的退出,以及一系列經濟或非經濟事件的沖擊,經濟修復陰云密布。不少機構和學者甚至擔心2023年或出現經濟衰退,兩位如何看待這輪經濟修復由喜向憂的轉折?
張明:當前全球經濟面臨三重不確定性。不確定性之一是新冠疫情的全球演進路徑。迄今為止,疫情的持續長度屢屢打破市場預期,對全球經濟增長與供應鏈的擾動仍在繼續。不確定性之二是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的不確定性。由于此前美國國內學術界與政策制定界對本輪通貨膨脹壓力存在系統性低估,造成美聯儲停止量化寬松、加息、縮表的時機嚴重滯后,進而加息與縮表的節奏與幅度可能顯著拉大。我們可能迎來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最快速的一次貨幣政策收縮。不確定性之三是全球大宗商品走勢的不確定性。俄烏沖突的爆發與持續恰恰是放大這一不確定性的關鍵性因素。目前來看,大宗商品價格在高位盤整已成定局,甚至不排除繼續向上走的可能性。
迄今為止,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似乎在消退,各國為抗疫而實施的大規模刺激性政策效果顯現,這是經濟修復的直接原因。然而,美聯儲陡峭的加息與縮表既會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也可能造成未來美國的衰退以及當前部分金融脆弱性較強的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危機。最后,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位震蕩將會加劇全球通貨膨脹水平。換言之, 三重不確定性相互疊加的結果,就造成了目前全球范圍內的滯漲壓力。
問題2:經濟修復放緩的同時,通脹問題愈演愈烈。除美國通脹幾乎是40年來新高之外,不少歐洲國家通脹也處于1990年來的高位。拉美和南亞經濟體也受通脹困擾。如何看待近期通脹走勢?
張明:造成本輪通貨膨脹的原因,既有短期性因素,也有中長期因素,還有期限不確定的因素,因此 要判斷未來通脹走勢是相當困難的。
從 短期因素來看,新冠疫情的爆發既沖擊了大宗商品的生產,也沖擊了大宗商品的運輸體系,強化了供給方的緊張。此外,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財政刺激以給中低收入家庭直接發錢為主,造成了消費復蘇快于生產的格局,加劇了供求失衡的格局。
從 中長期因素來看,其一,全球開始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和減碳,這會導致傳統能源產能下降,但新能源供給又不能完全跟上,這會加劇能源價格上漲;其二,以中美貿易戰為代表的全球貿易摩擦上行,關稅上升也會抬高進口品的國內價格。
從 期限不確定因素來看,俄烏沖突何時結束、是否會進一步擴展升級,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紤]到俄羅斯幾乎出口所有類型的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而烏克蘭是最重要的糧食出口國之一,如果俄烏戰爭不結束,能源與糧食價格的高位盤整格局就難以終結。
綜上所述,我的判斷是, 全球通脹不會回到1970年代那樣兩位數的通脹水平,但可能由過去20年的3-4%左右上升至6-7%左右甚至更高一點的通脹水平。
問題3:通脹究竟因何而起?有的認為,全球治理碎片化之后,國際產業鏈供應鏈承壓,降低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通脹潛伏已久,只是借一些地緣沖突或疫情而顯性化。有的認為,一些西方央行持續的超寬松政策,及其遲遲未能退出,引發了通脹。有的認為,一些重要的油氣儲量和生產國不斷被美國踢出國際能源體系,谷物等則因地緣沖突和成本高企而上漲,是通脹主因。究竟緣何導致了這輪全球通脹浪潮?
張明:關于本輪全球通脹的短期、中長期與外部沖擊等因素,我已經在問題2的回答中詳細進行了介紹。
從更深層次的角度來看,的確,過去20年的全球較高增長、較低通脹的大穩健時代(the Great Moderation Era),主要應歸功于從1980年代開始濫觴的全球化。自由貿易的擴展與全球生產網絡的構建,導致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優化配置,產品間貿易與產品內貿易均迅猛增長,這是全球低通脹的最根本原因。
然而,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內部收入分配失衡顯著惡化,政客們紛紛將這一現象歸咎于全球化,造成孤立主義、單邊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逐漸抬頭,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爆發就是明證。這無疑會造成經濟與金融全球化的速度下降,甚至逆轉。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后,各國開始追求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全球產業鏈開始出現區域化、本地化的趨勢,這意味著全球化面臨著被區域化割裂的風險。
全球化的退潮與區域化割裂的加劇,是本輪全球通貨膨脹率趨勢性上升的更加根本、更深層次的原因。
問題4:西方增長放緩會否導致新興經濟體也表現低迷?通脹高企是否會推動一些重債窮國更舉步維艱?西方宏觀政策由放到收,會否導致發展中經濟體資本外流和金融動蕩?人們如何避免世界經濟警告的20世紀70年代滯脹風險?
張明:我很擔心未來一段時間新興市場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境況。
一方面,美聯儲的陡峭加息路徑將會導致美國長期利率快速攀升,這會加劇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外流與本幣貶值壓力,部分面臨持續經常賬戶赤字、本幣匯率高估與高企外債負擔的國家甚至可能由此爆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
另一方面,全球能源與糧食價格上漲可能給對這些產品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非洲的重債窮國造成極大壓力,部分民眾的生計都可能遭遇威脅。
客觀而言, 一國要解決滯漲問題是非常困難的,傳統的需求管理政策(財政與貨幣政策)難以奏效,只能靠痛苦的結構調整(移動總供給曲線)來同時刺激增長與壓制通脹。但是后者對政府的決斷和效率依賴很高。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政府治理水平還達不到這一要求。
問題5:當下中美之間的貨幣政策差異性在拉大,中美資本市場表現也顯示了這種差異性。滯脹是否構成中國應該予警惕的挑戰?或者中國有其自身更應關注的經濟挑戰?
張明:當前中國經濟增長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與預期轉弱的三重沖擊,真實增長壓力非常大。
作為一個開放型大國經濟體,中國宏觀政策仍應聚焦國內根本性矛盾。因此, 當前無論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應繼續果斷放松,只有這樣做才能真正穩住經濟大盤。
當然,在美國長期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國內利率水平的穩中有降,可能會加劇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貶值壓力。一方面,我們應容忍人民幣匯率的適當貶值,因為這是市場供求導致的結果。另一方面,如果匯率貶值壓力過大,中國央行可以通過暫時收緊資本外流管理的方式來穩住匯率。因此, 我們不能以保匯率為由,就拒絕繼續放松貨幣政策,這無疑是舍本逐末。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當前豬肉價格已經觸底反轉,在全球糧食價格快速上漲的背景下,CPI同比增速可能從今年年底開始顯著上升。因此, 未來兩個季度將是中國央行放松貨幣政策的時間窗口。如果現在不放松,未來一旦通脹快速反彈,貨幣政策放松就面臨更多的掣肘因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