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幾何中心迎來歷史性機遇
大灣區再迎來重磅消息!日前,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提出加快推動廣州南沙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將之打造成為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的目標。
《方案》部署了一系列任務,包括建設科技創新產業(44.000, 0.41, 0.94%)合作基地,強化粵港澳科技聯合創新;創建青年創業就業合作平臺;共建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打造規則銜接機制對接高地;建立高質量城市發展標桿,加強城市規劃建設領域合作,穩步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和粵港澳教育合作等。
可以看出,廣州南沙的定位,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作為大灣區幾何中心,南沙的價值日益凸顯
在數千年滄海桑田中逐漸沖積而成的廣州南沙區,是廣州最年輕的行政區,轄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和南沙街道。北鄰廣州番禺區,西南兩面接壤中山市,東面與東莞隔伶仃洋和獅子洋相望,距離廣州中心城區、深圳和珠海都只有50-60公里,距香港38海里,距澳門41海里,因此被視為大灣區的幾何中心。
古老的土地、“年輕”的建制,背靠嶺南、面朝大海……從地理到人文,從過去到未來,南沙區這片土地積累了一代代人的思想與經驗碰撞。
早在1978年,香港知名實業家霍英東就在一次只能劃小船跨越珠江的簡陋考察中,發現了南沙的價值。1988年,霍英東正式提出開發南沙的設想,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與當時的番禺縣合作,開發南沙東部。此后15年間,他到訪南沙多次,投放啟動資金超25億元,被稱作“南沙開發之父”。
1990年,廣東省確定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和珠海西區為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三大重點發展區域。1993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家級南沙經濟和技術開發區,揭開南沙大規模開發的序幕。
進入2000年后,南沙在基礎建設方面突飛猛進,地位一再凸顯。2012年,南沙區被設立為國家級新區。2015年,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掛牌。
大灣區概念提出后,南沙的前景也更加被看好。根據2019年12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南沙的定位是“三區一中心”(國家新區、自貿試驗區、粵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區和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
三十幾年間,南沙從一片農業為主的土地逐漸變為新興城區,兼具港口與發達路網,擁有大批世界級企業,變化之大超出人們想象。
無論是2019年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還是如今的《方案》,都讓南沙的定位進一步提高與清晰。
南沙三大優勢:面積、交通與“一路向南”
《方案》的提出給南沙設置了更高的目標。潛力的挖掘、預期的實現,都需要南沙“拿出”更多東西來——人們更關注的是,除了擁有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之外,南沙還擁有什么。
第一個優勢當然是面積。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個重大合作平臺之一,相比120.56平方公里的深圳前海與和106.46 平方公里的珠海橫琴,南沙區不但擁有全域803平方公里的面積,土地也可連片開發。
雖然方案中規劃的先行啟動區為總面積約23平方公里的南沙灣、慶盛樞紐、南沙樞紐3個區塊,但以點帶面、循序漸進的建設時序,無疑強化了南沙區的潛力空間,同時也讓重心更加明確。
在先行啟動區的三個區塊中,南沙灣與香港以水路相通,且有多年發展基礎;慶盛樞紐通過廣深港高鐵與深圳、香港連通,南沙樞紐與珠海、江門、深圳和東莞相連接,與香港來往同樣便利。換言之,與香港的來往是否便利,是《方案》考量的重要條件,也是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托。
南沙的第二個優勢是交通。連通珠江東西岸的南沙大橋,其定位并非僅是一條跨江大橋,更被視為打通大灣區“動脈”的關鍵之路。南沙港鐵路則被視為打通泛珠三角與內陸地區海鐵公聯運“最后一公里”的關鍵。此外,在地鐵、水上航班、高速公路和快速路等領域的突破、規劃與建設,將使得南沙這個大灣區幾何中心名副其實。
第三個優勢,則是廣州“一路向南”的決心。城市南拓是廣州這些年來的重要建設主題,第一個受益者當然是番禺區,而“廣州最南”的南沙,則將成為最重要的受益者。
這條南拓之路并不平坦。受限于珠江河道持續收窄、黃埔港吞吐量增長趨緩的廣州,一度在南沙挖出深水港,并以南沙取代黃埔,稱為廣州面向海洋的第一道關口,也讓南沙迎來歷史上第一次高速發展。
但廣州中心城區發展早且快,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在中心城區深耕細作,成為既必要又穩妥的選擇,“南下”動力一度被中心城區的高速發展所遮蔽。
最初的南沙,以臨港工業和物流業為主,并在廣州“適度重型化”的驅動下布局重化工業,后因環評問題開啟搬遷。這些早期的種種嘗試,并不能用“彎路”來形容,它讓南沙找到了與大時代的真正契合點;蛘哒f,這是這片土地與時代的磨合。
時至今日,南沙區的GDP在廣州各區中雖仍僅排第7位,但近年增長率一直位居廣州各區前列,2021年GDP首度突破20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首度突破1000億。在經濟增長層面,它已經體現出磨合的力量。
南沙、前海與橫琴,三大平臺“和而不同”
去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發布。相比之下,南沙的《方案》來得比深圳前海與珠海橫琴要晚。
南沙與前海、橫琴的“并肩”,始于2011年的“十二五”規劃綱要,三者被視為未來廣東轉型升級的三大重要平臺。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三者的地位得到了延續。
這次南沙《方案》的一大重要舉措是“雙15”優惠,即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均按最高15%的稅率來征收。這項特殊的優惠政策堪稱三大平臺的標配,但時間各自不同。
早在2011年的《深圳經濟特區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條例(草案)》中,前海就獨創性地對境外高端人才和目錄內企業所得稅率設置15%的上限,成為前海發展的最大助力之一。
而在南沙《方案》中強調的制度創新,則是橫琴的強項。2019年,橫琴的“分線管理制度”就被納入自貿區制度創新探索中。這也暴露了南沙的劣勢:相比在制度創新上更具探索精神與經驗的經濟特區,南沙背后的廣州會更為慎重,有時顯得“慢半拍”。
但慢未必是壞事,尤其是對于南沙而言。面積遠大于前海與橫琴的南沙,有更充裕的地域空間和時間,來探索發展的確定性。
從定位而言,前海著重于對接香港的現代服務業合作,橫琴則重點連通澳門的產業發展,這顯然與二者的地理位置有關。而南沙則在摸索一條二者兼得的路子,它既是地理層面的定位,也是大灣區建設提出的新要求,即不局限于點對點的就近地域聯系,而是形成有效的區域聯動。作為大灣區的幾何中心,南沙在這一點上有先天優勢。
南沙所要走的未來之路,未必會處處立竿見影,比如如今所專注的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但就像三十多年來的一次次思想與經驗的碰撞那樣,每一次火花都可以在某個時間或某個領域,成為一種指引。
而擁有了三大新平臺的粵港澳大灣區,也將迎來全新的合作發展局面。
延伸 · 閱讀
- 2018-12-10粵港澳大灣區時代,中小企業創業者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