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勢力為何紛紛布局保險經紀行業?
保險在很多時候都是備受市場關注的生意,保險行業作為一條長青的黃金賽道,市場規模卻又是如此龐大。數據來看,2021年全球保費收入達到4.2萬億歐元,中國保費規模位居第二,預計2030年中國保險行業市場規模突破13萬億。
龐大的市場加上難得的機遇,那么就勢必會催化一大批涌入該賽道的公司,于是不乏眾多新興勢力大舉發力保險經紀賽道。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共享出行平臺,已有哈啰、滴滴、美團等紛紛布局保險業;而在新能源汽車和大健康產業領域,更是有蔚來、理想汽車,以及美年健康等巨頭相繼布局。
然而,在互聯網保險監管日趨嚴苛,市場競爭承壓較大的當下,新興勢力的入局真的可以一帆風順嗎?
為何保險經紀賽道如此受歡迎?
事實上,當我們深究一個行業為何如此擁擠時,研究該行業能給涌入者帶來什么,就足以可窺見一二了。
這樣的思路,對于如今的保險經紀賽道同樣適用。
那么,為何諸多新興勢力對保險賽道熱情依舊不減,甚至彎道超車?
在《每日財報》看來,其實無外乎兩點,一是依靠保險流量快速增強用戶粘性,二是保險賽道能拔高市場估值。
在保險流量方面,不少新興勢力發力保險賽道而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已不算新鮮事。早在2016年,滴滴、美團就相繼布局了保險業。兩者在其自有共享出行平臺有巨大的客戶流量以及客戶信息數據。
以滴滴為例,根據滴滴2021年上市時披露的數據,滴滴年活躍用戶數量為4.93億,日均單量4100萬。如此巨大的用戶群體以及交易流量,如果想要維護不讓其流失,勢必要發展新業務來增強粘性,而共享出行交通工具本身以及共享出行平臺客戶在使用共享出行工具過程中都面臨較大的風險,有保險需求的保險經紀業務恰好就是最貼合的。
而在拔高估值方面,這樣的案例不在少數。例如5月份中國預防醫學頭部企業美年健康,宣布確定收購一家全國性保險經紀公司,規劃落地保險業務,其目的非常明確,想要依靠保險經紀賽道重塑低位徘徊的估值。
新興勢力的入局到底有哪些優勢?
既然保險經紀賽道如此擁擠,那么該賽道的玩家都有哪些優勢?
首先,在客戶端是擁有大量用戶基數。
以哈啰為例,有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4月25日,哈啰注冊用戶突破5.5億,推出的產品和服務囊括哈啰騎行、哈啰電動車、小哈換電、哈啰順風車、哈啰打車及哈啰租車等,其中哈啰順風出行總完單量已達3億,認證車主數量達1800萬等。
而例如蔚來、小鵬等新能源汽車也依仗自身巨大用戶基數優勢,早已開始布局保險經紀賽道。數據顯示,理想汽車5月交付新車11496輛,同比增長165.9%,環比增長175.9%,基于此,理想汽車提高計劃銷量,到2025年銷售160萬輛新能源汽車。
其次,手握重資產優勢。
以美年健康為例,美年的線下重資產模式,讓其有足夠的網點能夠能夠建立起一張線下的保險經紀業務網絡,數據顯示,目前美年健康旗下共有613家體檢中心。換句話說,美年健康可以依托巨大線下網點優勢,來拓展保險業務,這也是部分線上的保險經紀公司非?释。
再者,場景化和客戶質量也是新興勢力依仗的重要優勢。比如,哈啰、滴滴、美團等共享出行平臺可依托出行場景,來打造相對長期的保險業務,如共享平臺上的車主的車輛保險,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等等。
而新勢力新能源汽車企業,則擁有較高質量的客戶,這部分群體對于其發展新能源汽車保險業務起到很大推動作用。
流量見頂、監管日趨嚴格等難題亟待破解。
不可否認的是,保險經紀業態成為新興勢力拓展業務熱門之選的根本原因是日趨激烈的經濟環境,需要多業態發展才能長久活下去,而高度貼合其主營業務本身的保險經紀正好提供了契機。那么問題來了,這樣的新增長點目前遇到哪些難題?
一方面,流量見頂已成為行業共識。
流量對于主打互聯網保險經紀來說當然是至關重要的,早期的發展絕對離不開流量的加持。但是近幾年隨著人口增長疲乏,互聯網的流量不斷壓縮,互聯網保險經紀公司獲客越來越艱難。雪上加霜的是引流成本也不斷攀升,據最新數據顯示,當前,各大互聯網保險經紀平均成本率高達142 %,被推高的流量成本已成為互聯網保險經紀除賠付外最大的支出。
另一方面,國家宏觀政策層面對線下線上保險監管日趨嚴格。
2021年銀保監會就構建新型保險中介體系陸續出臺了多項政策,引導行業向正規化、精細化發展,一時間保險賽道迎來最嚴監管期,以至于不少新興互聯網保險業務紛紛下架整改,甚至部分小型中介機構在日趨嚴格的監管要求下面臨許可證期滿被淘汰的命運。
另外,部分新勢力由于剛入局還停留在摸索階段,其業務模式與傳統代理模式嚴重同質化,員工隊伍能力素質也不高、服務水平不足,未能有效發揮經紀業務的獨特優勢。
因此,要想應對行業自身挑戰、抓住保險經紀賽道蓬勃發展的新增長機遇,新勢力保險中介機構轉型升級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