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電子產業陷入混戰,但沒有“變局”
不可否認,這些年來的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勢頭不錯。根據工信部相關數據,2016年以來,不少國家電子市場的逐步回升以及新興經濟體市場的快速增長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尤其是到2020年后,全球在線交流的浪潮迅猛而來,筆記本、平板、手機等電子信息制造業終端產品的市場跟著水漲船高,全產業鏈上下一片沸騰。但就目前看來,全球各大電子信息制造強國都或多或少地遇到點波折。
但最近一段時間,全球的電子信息產業似乎開始流年不利。韓國三星、日本索尼、美國英特爾,蘋果等等科技巨頭都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而在我國,芯片依舊是行業的“阿克琉斯之踵”…
隨著國內市場進入平穩期,小米及其同行也開始設法進行全球擴張。前段時間,有知情人士稱,Oppo 和 Vivo 已經開始與 Lava 進行談判,而小米正在接洽 Dixon。如繼續推進,最快今年計劃由 Lava 和 Dixon 來組裝手機并進行出口。
這對于國內電子產業意味深遠。如果說之前的國產手機在印度建廠,大多是為了本土化,而這次國產手機巨頭傳遞的信號,卻是準備以印度電子產業為基托,開始重新布局全球業務。
近些年,國產手機伴隨著中國電子產業的迅速崛起,但隨著制造廠商外溢東南亞地區和印度等國家,大家都認為這是產業迎來升級的表現。然而,隨著芯片半導體問題的日益加劇,國內電子產業開始了漫長而艱難的突破期。三大手機巨頭在印度重新布局全球產業,雖然對手機行業是利好,但對于國內電子制造產業,卻傳遞了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隨著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加注印度和海外,要警惕我們的電子產業面臨逐漸空心化的可能。
當然,面臨挑戰的其實不僅僅只有我們,整個全球電子產業似乎也開始陷入一片混戰。
殺紅眼的電子巨鱷們
很明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制造的分工范圍一目了然。美國這么多年來牢牢把持EDA/IP、集成電路設計、材料元器件、制造設備等領域,在終端消費方面也有蘋果一家撐起半邊天;韓國在高端面板顯示、芯片代工以及終端消費領域地位不低。
日本把持部分制造設備與集成電路材料。我國則在芯片封裝測試、通信設備、LCD顯示面板有不小的競爭力,終端消費領域華為、小米、OPPO、VIVO四分天下,中國臺灣地區的芯片代工與顯示面板也不可小覷。
近兩年,全球電子信息制造業在意料之中地出現新的增長點,尤其是集成電路領域領域,根據SIA數據,全球2020年集成電路行業銷售額實現了6.8%的同比增長,并且在未來兩年將依然保持5%以上的增速。
其中,2020年邏輯器件銷售額達到1180億美元,同比增長達到11.8%;存儲芯片業務銷售額1170億美元,同比增長10.4%。從全球前十半導體廠商的營收情況來看,英特爾與三星電子風光不減當年,高通、聯發科以及英偉達的營收增速甚至都高達30%以上。
可以說,接下來5G時代下的電子信息制造產業,半導體業務是重中之重。就目前看來,這一領域無論在全球的哪個角落都免不了兩種相悖的發展趨勢,世界各電子信息強國的半導體產業正在一邊狂奔,一面流血。正值行業突飛猛進,前十大巨頭里率先隕落的是德州儀器。
根據統計顯示,2020年,德州儀器是前十大中唯一一家營收下滑的企業。其中第一季度營收為33.29億美元,同比下降7%;凈利潤為11.74億美元,同比下降4%;運營凈利潤為11.74億美元,同比下滑10%。
至于德州儀器下滑的原因,2012年,原本在手機CPU性能上不輸高通的德州儀器因為某些組件生產問題,決定暫時退出手機市場。不料這一退場卻成了日后怎么努力都難以彌補的缺憾,據悉,因為終端市場疲軟,德州儀器兩大核心業務一年之內下滑8%與19%。
德州儀器的興衰似乎正在向整個電子信息制造領域傳達一個鮮明的邏輯:終端消費產品在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能在關鍵時刻被瞬間放大,特別是在半導體方面,包括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以我國與韓國兩大終端產品制造國為例,兩國龐大的手機業務不得不對本國這一領域發起迅猛而激烈的挑戰。
誠然,韓國與日本的半導體材料之爭曠日持久。2019年7月,日本就半導體三大原材料對韓國出口進行管制,導致全韓國在驚恐之余只能推出半導體“去日化”措施,還計劃投入4500億美元來降低對日依賴性。
但兩年時間過去,韓國的“去日化”行動并沒有太突出的效果,反而有加劇的趨勢。據悉,2021年1~5月期間南韓從日本進口的半導體設備金額達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暴增55%;包含半導體材料進口額也增長12%。
2021年1~5月期間南韓對日本的貿易逆差額較2020年同期大增34%至100億美元;和2020年同月相比、韓國對日本貿易逆差額連續13個月呈現擴大。韓國半導體原材料對日本的依賴達到了80-90%,EUV光刻膠更是被日本廠商占了90%的市場。
即使要剝離日本,以韓國的電子制造產業規模來看,自主研發的速度與產量恐怕在短時間內難以一蹴而就,只能擴大其他海外市場,例如韓國光刻膠對日本依賴度下降到50%的同時,從比利時進口的光刻膠立刻增加了10倍。
而我國的軟肋更無須贅述,首當其沖的便是電子信息制造規模與半導體技術之間不對等的沖突矛盾,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企業營收達到12.1萬億元,同比增長8.3%,全年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高出同期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9個百分點。
但根據SIA的數據,中國本土芯片行業規模相對較小,僅占全球半導體總銷售額的7.6%。特別是高端領域,僅在2020年我國就進口了1752.39億元的半導體制造設備,2020年出口集成電路8056.26億元,而進口24207.34億元,貿易逆差高達16151.08億元。
時至今日,任何一個電子信息制造強國的外部都有強敵環伺,我國在邊緣的半導體領域更不能有絲毫懈怠。所以2020年,國內新成立的半導體企業就超過2.28萬家,較2019年增長195%;2020年有40家半導體公司在科創板上上市,這些企業在IPO期間總共籌集了256億美元。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但也只能冒雨奔襲。
后起之秀試圖“彎道超車”
隨著全球線上辦公、會議、教育的熱度經久不散,電子信息制造行業也要跟著馬不停蹄,或許這個市場上強者之間的戰爭永不停歇,越是激烈的背景下,就越沒有最終的贏家。這兩年,各國的處境不容細究。
例如美國,2020年美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出口下降4.24%,市場占有率排位由2019年的第三位下滑至第五位,國際競爭力綜合得分100.59,較2019年下降0.06。韓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綜合得分在2020年為102.45,出口增長5.94%,但出口增長率優勢指數只有0.3。
就連各分項指標都可圈可點的我國,細分領域的情況也不盡如人意。2021年6月,我國手機產量1.4億臺,同比增長2.9%,但其中智能手機產量1.1億臺,同比下降0.6%,值得注意的是,在2021年上半年,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同比下降1.4%。
毋庸置疑,如今的各大電子產業強國所要面臨的問題不計其數:國際競爭、產量供應、人力資源……每一項都足夠企業消耗一定的時間與精力。但就目前看來,為了進一步打通生產鏈,形成高度集中的市場供應,各國正在不約而同地轉移本國的電子信息制造。
而印度及部分東南亞國家則成為全球電子信息制造轉移的熱點地區,尤其是印度,三星、蘋果、小米、OPPO、vivo等頭部手機品牌均有意在印度設有生產線或代工廠;無獨有偶,越南憑借優越的勞動力成本,也吸引了三星、蘋果以及富士康的“投奔”。
長期以來,無論是消費者,還是行業資本都將炙熱的目光集中在中美日韓等電子制造大國,但實際上,不少小國的電子信息產業遠沒有外界想象得那么羸弱,它們往往也“深藏不露”。
以泰國為例,據統計,泰國電子信息制造相關企業約有2136家,有15%為大企業,行業人數一度突破70萬人。目前,電子信息產業在泰國經濟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泰國第一大出口創匯產品的產業。據中國貿易網數據顯示,泰國是世界第二大硬盤出口國和生產國,全球電腦硬盤80%的產量出自泰國。
同樣的,馬來西亞在半導體領域鋒芒畢露。據悉,馬來西亞不僅是東南亞主要的半導體出口市場之一,也是全球半導體封裝測試的主要中心之一,擁有超過50家大型半導體公司以及完備的晶圓制造、封測及代工產業。
大國互相爭斗不斷,這些看似懷才不遇的小國能趁勢突圍嗎?
印度似乎在這個問題中的存在感頗強,一方面,全球手機訂單如雪花一般飄向恒河河畔,印度成了僅次于我國的第二大智能手機生產地,另一方面,印度強大的軟件外包天然讓國內有濃厚的科技氛圍。但印度真的會成為這波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外移中最大的贏家?其實未必。
有一點不容忽視,小國家的經濟與生產活動抗風險能力遠遠不足。2020年,印度就因為疫情數次下達封鎖禁令,這導致印度電子信息制造業出口增速由2019年的增長66.88%直接下降5.51%。
這不是偶然,馬來西亞因為疫情使得半導體封測產能受到較大沖擊,不少企業只有60%的員工及產線人員在工廠生產運作。至于本就以廉價勞動力著稱的越南,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越南只有20多家電子元器件生產商能參與全球供應鏈,只能滿足小訂單或零配件供應。
也就是說,小國電子產業的“春天”一時半會還到不了,至少現在看來的確如此。
最大變量,困于“招工”
如果說全球電子產業最大的變量是在中國,但國內目前依舊沒有尋找到解決卡脖子的有效的突破口,甚至還將面臨更多挑戰。
國內電子產業的高速發展曾經為城市經濟點了一把旺盛的火,最典型的例子正是電子產業世界龍頭代工廠“東莞”。國內行業的態度十分了然:中國手機看廣東,廣東手機看東莞,至于全球范圍內,則是“東莞塞車,全球缺貨”。
而當全球電子信息制造領域落下一場雨,素來有“世界機王”之稱的東莞應該是其中最滂沱的一座。想必,三大手機廠商要在印度建廠,東莞應該感受到了冷意。
據悉,光OPPO、vivo及其上下游配套企業在東莞的總數就超過1000家,其中屬規上電子信息企業的有159家,屬規上高新技術企業的有355家,從事智能手機生產、銷售、維修等行業人員超過20萬人。
而早在2014年,小米、華為也紛紛在東莞設立了自己的產業園區。統計數據顯示,到2021年,東莞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6381家,這一數字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二,僅次于蘇州,僅東莞的電子制造便曾如日中天,如此一來,國內手機廠商又為何著急轉移海外?
事實上,手機巨頭對海外的加大投入實屬無奈之舉。一方面,芯片是個卡脖子的存在,非一時之困。另一方面,國內勞動力也在發生現實劇變。據悉,即便是一度稱霸世界的東莞,目前招工情況也不容樂觀。
比如東莞捷榮技術需要招聘500個普工,光寶電子需要招3200個,巔峰時刻一呼百應的事到了如今卻門廳冷落。東莞市人社局登記數據顯示,東莞市過去幾年產業工人數量維持在500萬人左右,雖然這個數字每年波動不大,只呈現微小幅度的下滑,但東莞市的人口總量每年都在上升。
根據《東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至2020年11月該市常住總人口1046萬人,首次成為人口破千萬的城市。制造工人的短缺在幾年前就開始暴露危機,撤離在國產手機之前的企業就比比皆是。
僅在2015年,微軟將諾基亞在東莞的手機工廠遷至越南,萬士達、聯勝關閉東莞工廠,為三星代工的萬人大廠東莞普光停產。站在東莞的角度眺望全國,“央視財經”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10大重點領域人才總量將接近6200萬人,人才需求缺口將近3000萬人,缺口率高達48%。
該如何解決勞動力的問題?
似乎機器化取代人工是個好辦法,早在2016年,《聯合早報》就曾報道過,東莞大朗鎮的企業引入機器人手臂,將讓工人從3000人縮減到150人。與此同時,第一財經的報道也顯示,東莞五株電子在把手動鉆針研磨機改換成全自動鉆針研磨機。
效率的確能瞬時翻倍,比如更換自動鉆針研磨機之前,車間需要的人工總數為24人,產量為每天72000支,使用全自動鉆針研磨機后,車間需要的人工總數僅為8人,產量為每天117000支,直接和間接共減少59人,生產效率提高了6.5倍。
只不過,勞動力智能化究竟何時能夠全面實現?小米們恐怕已經等不及了。而整個電子產業,還將持續鏖戰。
延伸 · 閱讀
- 2022-06-25全球特種化工品龍頭塞拉尼斯,緣何吸引
- 2022-06-18解析全球高通脹:根源、持續性、挑戰與
- 2022-05-24全球香料市場超千億,四大巨頭壟斷50%
- 2022-05-19全球貨幣波動性飆升!
- 2022-04-12如今全球經濟復蘇面臨更多考驗
- 2022-04-07福布斯2022全球億萬富豪榜:馬斯克第一